当iPhone用户和Android用户坐在一起,两者的缺点都会呈几何倍数放大,就比如iPhone至今仍然算不上好用的侧滑返回功能。
比如iPhone部分应用的搜索界面,侧滑返回是没法用的,无论滑动多少次都是一样的,必须腾出另外一只手,点击界面顶部的返回按钮。
又比如浏览图片界面,侧滑返回也无法触发,滑到第一张图仍然无法返回,如果恰好这张图片比例较大,占据了大量屏幕空间,那么点击屏幕边缘返回也可能会失效,失败多次之后只能退出重进。
作为一家以体验和设计闻名的公司,苹果到今天都还没有解决侧滑返回不好用的问题,这多多少少有些让人意外。
细究之下,往往能发现原因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历史包袱。
iPhone「没有」返回键
为什么不好用,我们还得先回到初代iPhone发布前,看看这款重新定义手机的产品,是如何定义交互与按键布局的。
▲圆形Home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iPhone的标志性设计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iPhoneHome键的由来,最初乔布斯是想过为iPhone加上一颗返回按键的,不过设计师伊姆兰·乔德里(ImranChaudhri)说服了他。
我的早期构想,是设计一个类似于Mac上Exposé功能的按键,只要你按下去,就能看到全部的应用程序,然后你再点开其中某一个就能打开它,就像是你在Exposé中选择了其中一个窗口。
正面仅保留一颗Home不仅是为了简约美观,更是为了降低交互复杂度。
乔布斯在发布会上以「永远会带你回到最初的地方」介绍Home键,Windows的开始按键一样,在复杂的功能海中找到一处灯塔,引导着人们使用iPhone,按下就能回到主界面。
▲在任意界面按下Home键都能返回主页
唯一的Home键不仅方便人们记住它的交互功能,更提供了一种极强的确定性,按下就回到最初的地方。
当然,这样做也弱化了退出应用的意义,甚至返回键的存在感也被降低。作为重新定义手机的产品,iPhone和功能机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触控和手势交互成为了最主要的人机交互方式。
数字键盘和功能一比一对应的方式虽然方便记忆和使用,但不利于展示内容,换成触控交互后屏幕内容排列更灵活了,比如输入键盘完全可以虚拟化,在需要的时候开启,不需要的时候展示其他内容,即便是多级页面也可以采用虚拟返回按键代替。
一颗Home键加上优秀的触控交互,早期iPhone的易用性体验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对于单键设计的坚持,也可以在另外一款争议颇多的产品——苹果鼠标中看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Mac的官方鼠标配件都不提供右键功能,整个鼠标就是一颗按键。
因此很多Windows用户切换到Mac很不习惯,要使用右键要同时按键苹果鼠标按键和键盘上的Ctrl键。
▲很长一段时间内,苹果官方鼠标都只有一个按键.图片来自:wiki
显然,苹果之前认为鼠标右键和iPhone的返回按键一样,都属于灵活功能一类,使用率并不会特别高,可以以虚拟按键形式的代替,而增加实体按键只会增加交互复杂度。
可以说在3.5英寸的iPhone时代,这样设计完全是合情合理的,直到iPhone屏幕越来越大,想要单手操控越来越难,位于顶部的虚拟返回按键也越来越单手点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苹果在iOS7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手势功能,即我们现在熟悉的侧滑返回。
▲图片来自:CNET
只是,将按键替换为手势就万事大吉了么。
从按键到手势,不止是替换
从iPhoneX之后,苹果就全面转向了全面屏,原本的Home键也被小横条和手势代替。
其实对比一下小横条手势和侧滑返回,就能发现iPhone的返回手势为什么不好用,手势替换按键并非只是功能的替换,作为最主要的人机交互方式,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可发现性。
对比实体按键,手势并不容易被发现,尤其是对普通用户而言,例如至今仍然有部分iPhone用户不知道点击屏幕顶部就能回到内容页最开始的地方,比如看完微信推文后,点击屏幕顶部可以快速回到标题部分。
为了让所有人都能看懂、学会使用手势,苹果在替换Home键的小横条设计上下足了功夫,首先小横条位置属于系统固定区域,iPhone上所有的应用都不能遮挡小横条。
作为一个固定的显示元素,引导用户这是Home键的替代者,可以实现和之前一样的功能,同时小横条也具备系统最高交互层级,不会被其他操作影响,上滑就能和之前的Home键一样返回桌面。
iPhoneX之后的手机,打开后的激活过程必然会包含一项手势教学,正是为了强化记忆,告诉人们滑动小横条就能回到主界面,和Home一样回到最开始的地方。
手势和按键一样,都是一个手势对应一个功能,减低交互复杂度,上滑是回到主界面,而上滑悬停则是多任务界面。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区分这两个手势,iPhone内部的震动马达发挥作用了,当你悬停时手机会轻微震动,告诉你这是多任务操作手势。左滑和右滑小横条则是快捷切换左右的应用。
▲图片来自:DesigningFluidInterfaces
所有的手势配有相应的操作动画,且可撤回,指示用户这代表一个操作。
再回过头来看侧滑返回,虽然也有开机教程和可撤回的操作动画,但更多的是靠用户多次操作的肌肉记忆解决手势不易发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和小横条对比,侧滑返回没有专属交互区也没有系统最高交互等级,容易和其他交互方式冲突,文首提到的图片浏览场景就是其中之一,部分应用在多级内容页中也可能会设置虚拟返回按钮而不支持侧滑返回手势,导致一直侧滑也无法返回。
▲Android侧滑返回会有相应的箭头指示
反观Android系统就好多了,Google从一开始就设置了专用的返回按键,侧滑返回作为手势顺其自然地替换了返回按键,且是系统最高级的交互方式,哪怕应用在多级页面没有设置返回交互功能,侧滑也可以强制返回。
没有返回键的历史包袱,造成了如今iPhone侧滑返回不好用的后果。
大屏改变交互体验
iPhoneX发布后,著名用户体验研究机构尼尔森·诺曼集团发布了一篇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个观点,更大的屏幕能克服手势操作所带来的交互问题,因为大屏幕能容纳内容与交互元素,在长期使用后,人们会逐渐习惯。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尼尔森报告中所提到的观点已经成为了事实,越来越多应用开始使用各式视觉符号引导用户操作。
第三方微博应用VVebo就曾因其交互方式对大屏设备友善而广受赞誉,为大屏幕优化的交互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打开VVebo就能发现主要的交互按钮基本都在下方,包括通知、首页、搜索等等,点击展开一条微博,会发现点赞、评论、转发同样在下方,这样可以很轻松的单手操作。
▲左为VVebo主页内容界面,右为展开单条微博内容界面
同时VVebo的微博基本是以展开界面而非原微博客户端的二级页面,展开界面也同时包含返回按钮和下拉缩放按钮,指示用户侧滑和下滑都可以折叠微博,返回上一界面。
近两年来,苹果和Android手机厂商们同样也在针对大屏幕优化交互设计,iOS15上Safari的网页栏同样也被移到了下方,支持和小横条类似的左滑右滑切换窗口的手势操作。Google则是将设置界面整个下移,方便人们点击。
▲交互按钮等元素在下移。左为Safari界面,右为一加设置界面
更丰富的交互引导,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手势操作学习成本、不易发现的问题,但对于iPhone侧滑返回功能而言,也只能是缓解了。
高频率的返回,已经让用户形成了肌肉记忆,但不同开发商对于交互体验的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总会有应用在二级乃至多级页面中仅设置返回按钮而不支持手势返回。
一旦侧滑无效,就只能多伸出一只手点击屏幕顶部的返回按钮或是多次尝试后退出重进。
当初苹果解决鼠标没有右键的方法是引入触控交互,让触控板或者妙控鼠标可以轻松触发右键。能解决iPhone侧滑返回不好用的,可能也是一个新的交互方式,更适合大屏幕设备的交互方式。